图片
Chinese Medicine
中国·华医方(TCM)
图片
图片
医病更医心·治病治未病
“上工治未病”这一核心理念,这不仅是中医预防思想的精髓,更在张仲景的论述中,从一种宏观的健康原则,升华为一个具体的、可操作的临床治疗准则。它包含未病先防、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层面,而此处重点阐述的是“既病防变”,即在疾病初起阶段,预见其传变趋势并提前干预。
“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”的病理洞察
所谓“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”,是“治未病”思想在临床实践中的典范。这一论断的背后,是中医五行学说深刻的病理洞察。肝在五行中属木,脾属土,二者之间存在着木克土的相克关系。正常生理状态下,肝气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胃的运化,是一种良性的制约。然而,当肝脏出现问题,如肝气郁结或肝火过旺时,这种制约就会演变为病理性的“相乘”,即肝木过度克伐脾土。这会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受损,出现食欲不振、腹胀、大便稀溏、疲乏无力等一系列脾虚症状。许多临床观察证实,慢性肝病患者往往伴有消化系统功能紊乱,这正是“肝病传脾”的体现。
《难经》中便有“见肝之病,则知肝当传之于脾,故先实其脾气”的明确记载,强调了预判传变的重要性。张仲景则将此理论进一步融入杂病的具体诊疗中,使其成为一个超越单纯预防的基本治疗原则,强调在疾病变化的动态过程中把握先机。
“当先实脾”的治疗策略与“肝自愈”之妙
面对肝病可能传脾的趋势,高明的医者不会等到脾虚症状尽显时才去处理,而是“当先实脾”。这是一种极具智慧的间接治疗方法,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。其逻辑在于,通过预先增强脾土的功能,使其变得强健厚实,即便肝木来克,脾土也能抵御其侵袭,从而截断疾病的传变途径。“四季脾旺不受邪”,脾胃作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其功能的强健是抵御一切内生或外来病邪的基础。
“夫肝之病,补用酸,助用焦苦,益用甘味之药调之。”这里运用了五味与五脏的对应关系。酸味入肝,为补肝之本味;焦苦味入心,心属火,肝属木,心为肝之子,通过补子(心火)可以泻母(肝木)之实,或通过清心火以防肝火过旺;而甘味入脾,用甘味药来“益之”,正是“实脾”之法的具体体现。
为何实脾能使“肝自愈”?脾虚(土)则运化水湿的功能减弱,进而会影响到肾(水)的布水能力(脾能伤肾)。肾水不能正常上济心火,就会导致心火偏亢。心火(火)过盛,则会克伐肺金。肺金被伤,其清肃下降的功能失常,就无法有效地制约肝木(金克木),最终导致肝气更加亢盛。这是一个由脾虚引发的五脏功能失调的恶性循环。因此,通过“实脾”这一关键举措,可以从根源上打破这个链条。脾气健运,则肾水得养,心火得制,肺金得固,对肝木的制约恢复正常,过亢的肝气自然平复。这种看似“治东顾西”的方法,实则抓住了五脏生克制化关系中的核心枢纽,是治病求本思想的极致运用。有临床案例显示,对于因肝病日久、湿热未清而导致脾虚症状明显的患者,运用补中益气汤等方剂健脾益气,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,使肝病本身也得到改善。但此法主要适用于肝之虚证,若为实证,则不宜滥补。
“千般疢难,不越三条”:病因与预防的整体观
“千般疢难,不越三条”的著名论断,被认为是中医病因学说的早期重要理论,为后世陈无择的“三因学说”奠定了基础。
探析三大病因路径:
其一,“经络受邪,入藏府,为内所因也”,这描述了外来病邪由体表的经络,逐步深入到内在脏腑的过程,是疾病由表入里的典型路径。
其二,“四肢九窍,血脉相传,壅塞不通,为外皮肤所中也”,这指病邪从皮肤侵入,导致四肢、九窍及血脉的运行受阻。这两条主要描述了外感病邪的侵入方式和发展层次。
其三,“房室、金刃、虫兽所伤”,则涵盖了性生活不节、外伤以及动物咬伤等非内外因的致病因素。这个分类框架虽然简洁,却抓住了疾病发生的核心环节——邪气如何侵入并影响人体。
“养慎”之道:积极的健康维护
认识了病因,预防就有了明确的方向。“养慎”之道,倡导一种积极主动的健康维护观念。核心在于“不令邪风干杵经络”,即通过各种方式增强自身抵抗力,防止病邪侵犯。即便病邪刚刚侵犯经络,尚未深入脏腑之时,也要立即采取措施。当“四肢才觉重滞”,这正是经络气血不畅的早期信号,此时应立即通过“导引、吐纳、针灸、膏摩”等方法,疏通经络,调畅气血,防止病邪深入,避免“九窍闭塞”。导引是肢体运动,吐纳是呼吸锻炼,针灸和膏摩则是直接作用于经络穴位的物理疗法,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主动干预手段。
此外,强调生活方式的重要性:遵纪守法以避牢狱之灾,远离凶猛禽兽以防伤害,房事有节制以存精气,饮食调和冷热五味以养脾胃。这一切都是为了“不遗形体有衰”,保持身体的强健状态,如此,“病则无由入其腠理”。这里对“腠理”的解释也极为精辟:“腠者,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,为血气所注;理者,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。”它指明了腠理是元气、气血汇聚运行的门户和通道,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,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道防线。
【察言观色、闻声审息】
(一)面部气色为脏腑之镜
面部是五脏气血精华汇聚之处,其色泽的变化能直观反映内部的病理状态:
1.鼻头色诊:鼻头位于面部中央,对应脾胃。鼻头色青,主寒主痛,若腹中疼痛剧烈,多为寒凝气滞,预后不佳。鼻头微黑,是水气内停的征象,与肾阳虚衰有关。色黄,主湿主热,若在胸上,多为胸中有寒湿或痰饮。色白,主虚主寒,多为失血之象。若出现不合时令的微赤色,是脏气衰败、虚阳外浮的表现,主死症。这些观察至今仍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。
2.目诊:眼睛是肝的窍,也与心神相关。“目正圆者痉”,指病人眼睛瞪得滚圆,不能转动,是筋脉拘急痉挛的表现,为危重之候。
3.面部总色:色青主痛,色黑主劳(肾主骨,劳伤肾),色赤主风(或热),色黄者便难(脾胃湿热或气虚),色泽鲜明(指水光反射,浮胖貌)者有留饮。这些都是将面色与具体病机紧密结合的典范。
(二)声息之中藏病机
病人的声音和呼吸同样是洞察病机的重要窗口:
1.声音:“语声寂然喜惊呼者”,声音低微却时有惊叫,病在骨节之间,多与肾虚、心神不宁有关。“语声喑喑然不彻者”,声音嘶哑沉闷,发音困难,病在心膈之间,多为痰气壅塞胸膈。“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”,声音如鸟鸣般细微而悠长,病在头中,多为精气亏虚,清阳不升。
2.呼吸:“息摇肩者”,呼吸时耸动肩膀,说明气机不畅,胸中憋闷,病在“心中坚”,指胸中气血痰饮瘀结。“息引胸中,上气者”,呼吸牵引胸部作痛,气息上逆,是咳喘的表现。“息张口,短气者”,呼吸时张口抬肩,气息短促,是肺功能严重受损,可见于“肺痿”等病,常伴有咳吐泡沫痰。呼吸的形态深刻地反映了肺、心、肾等脏器的功能状态。
【脉证合参:揭示病变的深层规律】
脉诊是中医诊断的支柱,揭示了脉象与疾病内外、表里、预后以及与自然时令的深层关系,强调了脉象与症状结合分析的重要性。
脉象与内外、预后的关系:
1.脉位与病位:“寸口脉浮者在前,其病在表;浮者在后,其病在里”。这里的“前”指寸部,“后”指尺部。寸脉主上焦、主表,故寸脉浮显提示病在表;尺脉主下焦、主里,尺脉亦浮(此处“浮”应理解为脉象显现于后部),伴有腰痛背强等里证,提示病已在里,且气虚之象已现。
2.“卒厥”的脉象与预后判断:“寸脉沉大而滑,沉则为实,滑则为气,实气相搏”,描述了一种病理性的脉象。当这种实邪之气侵入人体,其预后截然不同:“血气入藏即死,入府即愈”。如何判断是入脏还是入腑?“唇口青,身冷,为入藏,即死”,这是气血闭郁于内,阳气衰绝的表现;“如身和,汗自出,为入府,即愈”,这是正气奋起抗邪,病邪有出路,阳气得以宣通的表现。这一论述为急症的预后判断提供了关键依据。
3.“脉脱”与病势走向:“脉脱”泛指一切脉气欲绝的危重状态。其预后原则与“卒厥”相似,即“入藏即死,入府即愈”。“浸淫疮”,疮从口部(代表内部)流向四肢(代表外部),为病邪有出路,可治;反之,从四肢流向口部,为病邪内陷,不可治。这形象地说明了“病在外者可治,入里者即死”的普遍规律,病势的向外与向内是判断生死的重要标志。
【时令、色脉与疾病预测】
人体是一个与自然相应的小宇宙。“寸口脉动者,因其旺时而动”,脉象会随着四时旺气的变化而变化。例如,春天肝气旺,人的气色应带青,脉象应为弦。如果“肝色青而反白”,出现了与时令不符的肺金之色,就是金来克木,为逆,预示着疾病的发生。这种“非其时色脉”,是身体内部节律与自然节律失调的信号,是发病的前兆。
紧接着,用天时气候的异常来类比人体的病理变化:“未至而至”(阳气来得太早)、“至而不至”(阳气应来而未来)、“至而不去”(寒气应去而不去)、“至而太过”(阳气来得过于猛烈),生动地描绘了人体内部阴阳气血可能出现的各种失衡状态,这些都是致病的内在因素。
【疾病分类与治疗大法】
1.邪气性质与侵犯部位:“清邪居上,浊邪居下,大邪中表,小邪中里”,指明了不同性质的病邪侵犯人体的规律性。风、雾等轻清之邪多伤上部、肌表;寒、湿等重浊之邪多伤下部、关节。饮食不节所化生的“馨饪之邪”则从口而入,损伤脾胃。
2. 治疗的权变与次第:当表里同病时,如何处理?“病,医下之,续得下利清谷不止,身体疼痛者,急当救里”,此时里虚寒极是主要矛盾,需先温里固脱。“后身体疼痛,清便自调者,急当救表也”,里证已解,则应转而解表。当新病与旧疾并存时,“当先治其卒病,后乃治其痼疾也”,即先处理当前最急迫的矛盾。这些原则体现了抓主要矛盾、分清主次缓急的辩证思维。
3.顺势而治的智慧:“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”,揭示了一个高妙的治疗思想,即治疗要顺应各脏腑的特性,给予其“喜欢”或“需要”的东西,病就能好转。例如,以“渴者,与猪苓汤”为例,口渴、小便不利是水液代谢失常,病在膀胱与肾,猪苓汤能利水渗湿,正是顺应了祛除水邪、恢复气化的需求,药证相符,故能取效。反之,“病者素不应食,而反暴思之,必发热也”,病人平时不爱吃的东西突然特别想吃,是脏气错乱、阴阳失调的征兆,常是疾病将要加重或变化的表现。
所以,“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”是中医杂病辨证论治体系的高度浓缩。它从“治未病”的战略高度出发,系统阐述了基于五行学说的疾病传变规律、三大病因路径与预防原则、精妙入微的四诊方法,以及一系列指导临床决策的根本大法。这些论述逻辑严密,环环相扣,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,构建了一个从预测、预防、诊断到治疗的完整思想体系。时至今日,这些古老的智慧依然闪耀着理性的光辉,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启示与指导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天宇优配-配资门户平台官网-配资网站开户-配资实盘排名一览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